【多彩貴州網綜合】貴州苗族節日 你知多少?

近日,貴州丹寨縣興仁鎮甲勞村的苗族同胞迎來瞭一年一度傳統節日“爬坡節”,來自周邊村寨的苗族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起,以跳銅鼓舞、唱苗族山歌、鬥雞的形式歡度佳節。

貴州作為營業用抽油煙機中國苗族聚居地,你又知道多少的苗族節日呢?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貴州苗族,瞭解苗族同胞的重要節日!


苗年節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傢傢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幹凈,積極準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傢,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傢人縫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傢都要在傢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傢。在天剛拂曉時,每傢都由長輩在傢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傢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傢裡有若幹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傢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遊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後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瞭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傢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臺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註入這段河的臺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裡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傢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油煙分離機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

廚房油煙處理
四月八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吃新節

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谷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傢傢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傢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采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傢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流行於貴州的凱裡、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傢各戶都在自傢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湧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此節又名“踩花山”、“跳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黔西北苗族地區。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場,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場,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場。先選好接花種或接花稈。所謂“接花種”,就是用三匹馬掛紅,去其他花場上馱少量的泥土來堆積在新場上,以示花種;“接花稈”是用長青樹做成,高三至四米,立於花場的中心。屆時,四方八面的人盛裝前來,由族長宣佈跳場開始,小夥子們吹響蘆笙,姑娘們圍著花翩翩起舞,互相競技。在花稈的頂上懸有一幅兩米長的紅綢和一個紅佈小包,內裝賞錢。誰能一邊吹笙,一邊爬上花稈頂端,取下紅綢(有的掛一壺酒)和紅佈小包,並且還能從稈頂吹笙下來,誰便獲勝得賞。有的地方還兼舉行賽馬、射箭及續麻針比賽等活動。青年男女對歌,演奏蘆笙、簫、笛、口弦等民族樂器,鐘情者互贈繡花手帕、腰帶等物。老年人則趁機拜訪親友,互相談心,活動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結束。


踩鼓節

流傳於貴州的凱裡、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於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傢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傢,端放於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祭尤節

“祭尤節”是苗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苗語叫“農尤”(nongx yul),“農”意為祭或吃,“尤”為人名,族名,每年農歷10月的第二個醜日聚會祭奠苗族古歌傳頌的祖先蚩尤的場所開展一系列的祭祀活動。2007年入選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國前,在丹寨縣長青鄉的臘堯,揚頌;揚武鄉的幹改,幹河;排調鎮的孔慶、雙堯;龍泉鎮的烏堯;興仁鎮的巖英、烏裡、烏佐等苗族村寨都過“祭尤節”,函蓋瞭整個丹寨縣的中心地區,面積800多平方公裡。

解放後,由於社會變革,有大部分寨子改變不過,現仍繼續保持過節的有長青鄉的臘堯、揚頌兩個寨子。時間為每年農歷10月的第二個牛場天(醜日)。

揚頌、臘堯人傢過“祭尤節”,要準備祭牛,每傢每戶都提前3至5天盤好一壇“苗酒”(隻釀不蒸餾的甜酒)。節日的頭一天,要蒸糯米飯打粑粑。過節的當天早上,男主人提著魚罩下田罩魚,罩來田中鯉魚,回傢煮熟備用,另到野外摘來枸樹葉等所需物品,樣樣備齊。節日當天早上九點左右,全族人要舉行祭祀儀式。祭祀開始,先是打火鐮取聖火、鳴鐵炮、鳴大號,然後在神龕下安祭桌、擺祭品(於地下擺祭師占卜用竹片兩片;一把祖傳砍刀;擺上9個土碗,分別斟上甜辣酒;9張枸樹葉、9張青菜葉、9條鯉魚,三種食品的堆放層順序為:先樹葉,後菜葉、鯉魚放上面。擺成9份)。擺好後,即請祭師念誦祭詞。約念半個小時,其間要供飲9次酒,散祭品9次,供與9位祖公。每次飲酒前,接碗者先戽幾滴於地下,然後才喝;每斟換一次酒,祭師都要念誦一段相應的祭詞,並占竹卦於地,竹卦必須是左撲右翻方為願。念完一段祭詞,就要鳴大號、宰祭牛,接著把供品分發給在場人同食。祭師隨後又繼續念祭詞、送先祖。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裡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為瞭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裡、幾十裡甚至上百裡的村寨去遊方。

遊方一般是在農閑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

為瞭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


苗族傳統節日 “姊妹節”又稱“姐妹節”,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中遊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歷三月十五過,以臺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傢傢都要準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裡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準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傢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準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傢過“姊妹節”。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臟"、"刺牛",是黔東南苗族 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臟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系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吃牯之寨提前一兩年喂養牯牛,多者一傢喂2-3頭,少者兩傢喂一頭,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傢庭力爭多辦衣物,銀手飾,所有傢庭競相備足酒肉、鞭炮、紅彩等禮物;姑娘則準備絲線,佈鞋等物。主寨提前兩月或半年向客人發出口頭或書面邀請,臨節前再次邀請客人,並用魚藤草在鬥牛場出入口紮拱門。節前一天,客人牽鬥牛,擔肉酒彩禮,吹笙鳴炮進寨,主寨亦吹笙鳴炮相迎,並舉行敬神儀式。敬神時,寨頭路口置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動一般進行鬥牛3至4日。第一日早飯後,男女青年著盛裝進入鬥牛場觀牯牛打鬥,不加幹涉。第二天早晨,凡參加打鬥的牯牛除少數外均宰殺,以內臟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地方平安。節日期間,凡到場觀看鬥牛和踩歌堂者,皆視為貴賓,日夜歌酒不休。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幹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傢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傢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鬥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鐘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裡,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幹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傢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傢要備酒殺雞,請大傢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傢值年,就在誰傢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傢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瞭龍的去路,於是寨裡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瞭十二個橋墩。橋修好瞭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瞭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傢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瞭,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裡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裡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鬥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傢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向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傢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瞭六層。香爐山沒瞭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瞭,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瞭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傢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pjj375bx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